湖南亿测物联有限公司在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方面的解决方案
一、项目监测背景
深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、地下轨道交通、大型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,其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周边建筑物、地下管线、道路及施工人员的安全。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,深基坑工程呈现出深度大、周边环境复杂、施工难度高的特点。在施工过程中,受地质条件、地下水变化、施工荷载、周边振动等因素影响,易出现基坑边坡失稳、围护结构变形、周边地面沉降、管线位移等安全隐患。
传统的深基坑监测多依赖人工测量,存在数据离散、时效性差、劳动强度大等问题,难以实时掌握基坑动态变化,对突发险情的响应滞后。为保障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,避免因基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,构建一套实时、精准、全面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已成为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。湖南亿测物联凭借在工程监测领域的技术积累,推出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解决方案,为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。
二、方案概述
湖南亿测物联的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解决方案,融合高精度传感技术、无线传输网络、结构变形分析模型和云端监测平台,构建 “实时感知 - 高效传输 - 智能分析 - 动态预警” 的一体化监测体系。
针对深基坑施工的特点和风险点,在基坑围护结构、周边土体、支撑体系、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关键部位布设多类型传感器,实时采集围护结构位移、沉降、应力应变、基坑水位、周边地面沉降、管线变形等关键参数。数据经智能采集终端处理后,通过 “4G/5G+LoRa + 北斗” 混合通信网络传输至云端监测平台。平台利用专业的结构变形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解析,评估基坑稳定性及周边环境影响程度,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,自动启动分级预警机制,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和建设主管部门,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三、监测内容

(一)基坑围护结构监测
采用测斜仪(YT-CX-300 系列)和静力水准仪对围护结构进行监测。测斜仪埋设于围护桩(墙)内部,测量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(精度 ±0.1mm/m),反映围护结构在土压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;静力水准仪用于监测围护结构顶部的沉降量(分辨率 0.01mm),掌握整体沉降趋势。通过对位移和沉降数据的分析,可判断围护结构的稳定性。
在上海某深基坑项目中,测斜仪监测到围护结构在开挖至 15 米深度时,某段水平位移达 35mm,超出预警值。平台及时预警后,施工单位立即调整开挖顺序并增加临时支撑,有效控制了变形发展。
在围护桩(墙)、支撑构件上布设钢筋应力计(YT-YL-500 系列)和应变片,监测结构内部应力变化(量程 0-600MPa,精度 ±1% FS)。通过应力应变数据,评估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受力状态,预防因过载导致的结构破坏。
广州某地铁深基坑监测中,钢筋应力计监测到钢支撑应力骤增,1 小时内上升 200MPa,接近设计限值。平台预警后,施工单位紧急卸载并加固支撑,避免了支撑断裂事故。
(二)周边环境监测
采用 GNSS 位移监测终端(YT-GNSS-800 系列)和沉降观测标,监测基坑周边地面沉降(精度 ±0.5mm)及沉降范围。在距离基坑边缘 1-3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布设监测点,形成监测断面,掌握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。
北京某深基坑工程中,GNSS 终端监测到距离基坑边缘 10 米处地面沉降达 20mm,且沉降速率加快。平台结合围护结构变形数据,判断可能存在坑底土体隆起风险,施工单位及时采取降水加固措施,控制了沉降发展。
在周边建筑物基础及墙体上布设裂缝计(YT-FL-600 系列)和倾斜仪,监测建筑物裂缝宽度(量程 0-5mm,分辨率 0.01mm)和倾斜角度(量程 ±3°,精度 ±0.01°);对地下管线,采用管线测斜仪和沉降仪,监测管线位移和沉降(精度 ±1mm)。
深圳某商业区深基坑监测中,裂缝计监测到周边一栋三层建筑墙体裂缝从 0.3mm 扩展至 1.2mm,倾斜仪显示倾斜角度增大。平台预警后,施工单位立即停止开挖,对建筑物进行注浆加固,避免了结构损坏。
(三)基坑内部环境监测
采用水位计(YT-SW-200 系列)监测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变化(量程 0-50m,精度 ±0.05m)。在基坑周边及内部布设监测井,实时掌握水位降深和回灌情况,预防因水位骤降引发的周边土体沉降。
武汉某深基坑项目中,水位计监测到基坑内水位 1 小时内下降 1.5m,远超正常降水速率。平台预警后,施工单位检查发现降水井滤网堵塞,及时清理并调整降水方案,避免了周边地面沉降超标。
在钢支撑、混凝土支撑上安装轴力计(YT-ZL-400 系列),监测支撑所承受的轴力(量程 0-5000kN,精度 ±1% FS)。通过轴力变化分析,评估支撑体系的受力稳定性,确保其能有效抵抗土压力。
成都某深基坑监测中,轴力计监测到混凝土支撑轴力持续上升,超出设计值 10%。平台结合围护结构变形数据,判断支撑存在过载风险,施工单位立即增加临时支撑,降低了原有支撑负荷。
(四)数据采集与传输
采用 YT-ZN-1400 系列智能采集终端,可接入 32 路不同类型传感器,支持定时采集(间隔 1-30 分钟)和触发采集(如位移突变时)。终端内置 64GB 存储,网络中断时可存储 3 个月数据,恢复后自动补传。在基坑现场复杂环境下,终端采用防水、防尘设计(IP67 等级),适应潮湿、多尘的施工环境,同时支持市电与蓄电池双供电,确保连续工作。
杭州某深基坑项目中,该终端在暴雨天气下稳定运行,成功采集并存储了关键时段的监测数据,为后续险情分析提供了完整依据。
基坑周边及市区工程优先采用 4G/5G 网络(传输速率≥2Mbps),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回传;对信号受遮挡的基坑内部,通过 LoRa 网关(传输距离 3-5km)汇聚数据;在偏远区域或应急情况下,启用北斗短报文传输关键预警信息。
西安某深基坑工程中,由于基坑深度达 25 米,内部信号弱,采用 LoRa 网络将坑底传感器数据传输至地面网关,再通过 4G 网络上传至平台,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99.5%。
(五)监测云平台
平台整合围护结构变形、应力、水位、周边沉降等多源数据,建立深基坑变形预测模型。通过对比实时数据与设计限值、历史数据,分析变形速率和发展趋势,评估基坑安全状态。平台支持数据可视化展示,以曲线图、柱状图、三维模型等形式直观呈现监测结果。
南京某深基坑监测中,平台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周边地面沉降数据融合分析,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,据此预测后续沉降量,为施工单位调整支护参数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平台具备基坑 BIM 模型集成功能,可在三维模型上实时标注监测点位置及数据,直观展示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状态。预警等级分为蓝色(轻微)、黄色(关注)、橙色(警示)、红色(紧急),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、现场声光报警等方式发布,明确预警位置、超标数据及处置建议。
天津某深基坑项目中,平台监测到周边管线位移达橙色预警值,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施工和监理单位。30 分钟内,施工单位暂停开挖并启动管线保护措施,避免了管线破裂事故。

四、实现功能
系统通过持续监测与数据分析,生成基坑安全评估报告,量化安全等级(如 “正常”“注意”“危险”),明确风险点及发展趋势。例如,在郑州某深基坑项目中,系统评估发现东侧围护结构变形速率超标,建议加密监测频次并调整施工方案,有效控制了风险。
预警信息触发后,系统自动联动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及应急小组,推送预警详情及应急处置指南(如停止开挖、增加支撑、降水调整等)。在某次深基坑边坡滑塌预警中,系统协助施工单位 1 小时内完成作业人员撤离和设备转移,避免了人员伤亡。
基于监测数据,系统可为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,如调整开挖顺序、支护时机、降水速率等,实现信息化施工。例如,在长沙某深基坑项目中,根据监测数据建议采用 “分层开挖、即时支护” 的方式,减少了围护结构变形量 30%。
平台支持施工、监理、建设、监管等多方主体数据共享,实现对工程安全的协同管理。监测数据可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报表,为工程验收提供完整的监测记录。在苏州某项目中,系统存储的 18 个月完整监测数据,顺利通过住建部门的验收核查。
五.平台监测系统例图展示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