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湖南亿测物联传感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[官方网站]
咨询热线:0731-85836050

解决方案

应工程安全监测之需,为检测工程安全传感
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-> 解决方案 -> 水位水资源行业

水位水资源行业

  湖南亿测物联有限公司在泥石流、山洪自动化监测系统方面的解决方案

一、项目监测背景

我国山区面积广阔,地质地貌复杂,且受季风气候影响,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泥石流和山洪灾害频发。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强、来势凶猛、破坏力大的特点,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、房屋损毁、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,对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。

传统的泥石流、山洪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简易观测,存在监测范围有限、预警时间短、数据准确性不足等问题,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。随着物联网、传感技术等的快速发展,构建自动化、智能化的监测系统成为提升灾害预警能力的关键。湖南亿测物联凭借在传感技术和智能监测领域的丰富经验,推出泥石流、山洪自动化监测系统解决方案,旨在实现对灾害的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

二、方案概述

湖南亿测物联的泥石流、山洪自动化监测系统解决方案,融合高精度传感技术、无线通信技术、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算法,打造 “监测感知 - 数据传输 - 分析预警 - 应急联动” 的全链条自动化监测体系。

该方案通过在泥石流沟谷、山洪易发河道及周边区域科学布设各类监测设备,实时采集降雨量、土壤含水率、泥位、水位、流速、山体位移等关键参数。数据经智能采集终端处理后,通过 “4G/5G+LoRa + 北斗” 多模式通信网络传输至云端监测平台。平台利用专业的灾害预警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,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,自动启动分级预警机制,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受威胁群众,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三、监测内容


(一)气象水文参数监测

  1. 降雨量监测:采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(如 YT-YL-300 系列),可精确测量时段降雨量和累计降雨量,测量范围为 0-10mm/min,分辨率 0.2mm,能在暴雨等恶劣天气下稳定工作。在某泥石流多发沟谷,沿沟谷两侧及上游汇水区每 2 公里设置一个降雨量监测点,形成密集的降雨监测网络,为判断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触发条件提供数据支持。
  1. 水位监测:针对山洪易发河道,选用雷达水位计和气泡式水位计。雷达水位计测量范围 0-30m,精度 ±1cm,不受水流波动、漂浮物等影响,适用于各种河道环境;气泡式水位计测量范围 0-10m,精度 ±0.5cm,适合在水质较差、有腐蚀性的河道中使用。在某山区河道监测中,水位监测数据能实时反映洪水上涨速度,为山洪预警提供直接依据。
  1. 流速监测:运用多普勒流速仪和电磁流速仪监测水流速度。多普勒流速仪可在不接触水体的情况下测量流速,测量范围 0.03-5m/s,适用于洪水期高流速监测;电磁流速仪测量范围 0.05-10m/s,测量精度高,适合在常规水文监测中使用。通过流速监测,结合河道断面数据,可计算河道流量,评估洪水的规模和冲击力。
  2. (二)地质环境参数监测
  1. 土壤含水率监测: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(如 YT-TR-200 系列),埋设在泥石流沟谷两侧的山体和山洪影响区的坡地土壤中,监测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,测量范围 0-100%,精度 ±2%。土壤含水率是判断山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,当土壤含水率达到饱和状态时,山体发生滑坡、泥石流的风险显著增加。在某山区监测项目中,通过土壤含水率数据与降雨量数据的结合分析,成功预测了一次小规模滑坡的发生。
  1. 山体位移监测:在泥石流源头区和易发生滑坡的山体上布设 GNSS 位移监测站和测斜仪。GNSS 位移监测站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,能实时监测山体的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;测斜仪可测量山体内部不同深度的倾斜角度变化,反映山体的变形趋势。在某大型泥石流隐患点监测中,山体位移监测数据为判断泥石流启动的可能性提供了关键信息。
  1. 泥位监测:在泥石流沟谷中安装超声波泥位计和雷达泥位计,监测泥石流发生时的泥位高度和上涨速度。超声波泥位计测量范围 0-10m,雷达泥位计测量范围 0-20m,均可在恶劣的泥石流环境中工作。通过泥位监测,能及时掌握泥石流的规模和运动态势,为下游人员疏散和灾害应对提供依据。
  2. (三)数据采集与传输
  1. 智能采集终端:采用湖南亿测自主研发的 YT-ZN-1000 系列智能采集终端,该终端可接入多种类型的传感器,支持定时采集和事件触发采集模式,采集间隔可根据实际需求在 10 秒至 1 小时内调整。终端内置 64GB 存储容量,在网络中断时可存储至少 1 个月的监测数据,待网络恢复后自动上传。在偏远山区的监测点,终端采用太阳能供电,配备大容量蓄电池,确保在连续阴雨天气下能正常工作 15 天以上。
  1. 多模式通信网络:根据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和通信条件,灵活选择通信方式。在信号较好的区域,主要利用 4G/5G 网络进行数据传输,传输速度快、稳定性高;在信号较弱的山区,采用 LoRa 无线通信技术,通过 LoRa 网关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,传输距离可达 5-8 公里;在没有公共通信信号的极端环境下,启用北斗短报文功能,保障关键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。在某跨省界的山洪监测项目中,多模式通信网络确保了各监测点数据能实时汇聚到省级监测平台。
  2. (四)监测云平台
  1. 数据融合与分析:云平台对采集到的气象、水文、地质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,建立了泥石流预警模型和山洪预警模型。通过将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灾害数据、地质地貌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,能够准确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等级。例如,在某流域的山洪监测中,平台结合降雨量、上游来水、河道断面等数据,成功预测了未来 24 小时内的洪水水位变化趋势。
  1. 可视化与预警发布:平台具备直观的可视化功能,可在电子地图上展示各监测点的位置、实时监测数据和灾害预警状态。通过图表、曲线等形式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,方便工作人员直观了解灾害形势。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,平台会按照预警等级(一般、较重、严重、特别严重)通过短信、微信公众号、应急广播、铜锣预警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,明确预警区域、预警时间和防范措施。在某泥石流预警中,平台提前 30 分钟发出预警信息,受威胁的 50 余名群众及时转移,避免了人员伤亡。

  2. 四、实现功能
  1. 灾害精准预警: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模型,精准预测泥石流、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、地点和规模,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,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模型优化,不断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
  1. 应急联动响应:预警信息发布后,系统可自动与应急指挥平台、乡镇政府、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实现联动,推送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建议。协助相关部门快速调配应急救援队伍、物资和设备,启动应急响应预案,组织群众转移避险。在某次山洪灾害应急处置中,系统与当地应急指挥部门联动,及时调度冲锋舟等救援设备,成功营救被困群众 20 余人。
  1. 灾害风险评估:基于长期的监测数据和历史灾害情况,系统可对监测区域的泥石流、山洪灾害风险进行评估,划分风险等级区域,为国土空间规划、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。例如,在某山区乡镇的规划中,根据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结果,避开高风险区域进行居民点建设,降低了灾害风险。
  2. 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支持与气象、水利、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共享,为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持。同时,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,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,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、规划防灾减灾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。
  1. 五.平台监测系统例图展示



Copyright © 2017-2023 湖南亿测物联传感技术研发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  湘ICP备20015030号-1
技术支持:众力网络|网站地图